汉王朝的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
它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它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客观真实的历史典籍;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纸;第一次有了关于地震的记录;第一次把佛教引入中国……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
天府之地,巴蜀灵秀。
数千年来,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家。
其中的一位,便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这是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阿娇皇后写的赋,当时失宠的陈皇后住在长门宫中,终日郁郁寡欢。
想起当年汉武帝刘彻对她说的金屋藏娇美言,更加伤心流涕。
后来听说司马相如在作赋的功夫深刻,就奉一百斤黄金让司马相如为其写一篇出色的赋给汉武帝,以求能打动皇帝。
司马相如挥笔而就的这篇《长门赋》,汉武帝看后很受感动,陈皇后复得亲幸。
可见司马相如在汉赋上的厉害程度。
2-1司马相如
这还不算什么,说着“赋家之心,包括宇宙”
的司马相如在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的《天子游猎赋》中淋漓展现着自己作赋的气概,用字四千余,以写天子游猎为重心,将宫殿囿园、山河林泽、鸟飞兽走、音乐歌舞、器物佩饰、酒宴风采等众多内容包罗在内,汉武盛世的社会昌盛、经济繁荣呼之欲出。
读起来,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中华民傲视天下的伟大自豪,扑面而来。
也只有司马相如的大赋才能体现出那个时代蓬勃向上的生气,让我们后人感受到叹为观止的大汉气象。
汉时作家,大多十分佩服司马相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的出生比司马相如晚三十四年,当他担任太史令时候,距离司马相如去世仅仅九年。
对于这位前辈作家,司马迁表现出极大的尊敬。
在他的泱泱传记中,只有两篇是专为文学家列的传记:一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个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司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还可再作深一层次探讨:在贾谊的列传中,司马迁主要是把他看作和屈原一样为国着想而不遇其君的文学家来尊敬和同情,所以贾谊和屈原写在了同一篇传记中,对贾谊的文学作品,只收录了《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而在司马相如的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四篇散文、三篇赋作,这就使得《司马相如列传》的内容大概是《贾生列传》的六倍之多。
这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
以后的历代文学家,将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提而论,遂有“文章西汉两司马”
之说。
汉赋在历史上的武、宣、元、成帝时代,达到全盛时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司马相如作赋二十九篇,在代表作《天子游猎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华丽的辞藻,用尽词语夸张歌颂,大肆描写宫殿场地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奢侈,最后以淫乐亡国、仁义必兴的讽谏作为结尾,形成“劝百讽一”
的模式。
就如司马迁认同的一样,这一时期也成就了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
地位的司马相如。
由“赋圣”
二字可见,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最高成就者,以至于后来的一些描写京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模仿他。
这也造成了汉赋的缺点。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出:“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提起司马相如,不可不提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那是中国人千年来谈论不疲的话题。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