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潮席卷而来,你可以选择被拍倒在沙滩上,也可以学着成为浪尖上的那个人。”
舆论风暴没有因为林川的沉默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那篇控诉林川“消费废柴情绪”
的文章被多家自媒体转载,不少大V也加入了讨论。
有人甚至翻出了林川早期视频的截图,批评他“虚构情节”
、“伪装失败”
,试图通过博取同情攫取流量。
短短三天,林川的微博粉丝掉了五万,甚至直播间也成了围攻的场所:
“假废柴现形记!”
“你这么‘失败’,怎么不去打工?”
“靠失败赚钱的成功人士,真讽刺!”
林川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
他关掉直播,蜷缩在沙发上,盯着窗外黑漆漆的夜晚发呆。
他不是没想过回应,可是无论怎么解释,都会被扣上“洗白”
的帽子。
“现在的我,甚至不配当废柴了。”
他自嘲地笑了一下,拿起手机翻开粉丝私信,想从中寻找一点慰藉。
就在他几乎陷入自我怀疑时,一条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发信人是一个匿名账号,对方的开头很直白:
“我不知道网上那些人为什么要黑你,但我想告诉你,你的视频救过我一命。”
林川愣了一下,继续往下看。
对方自述自己因为连续两年高考失败,遭受父母和亲戚的冷嘲热讽,一度想要轻生。
某天刷到林川的短剧,才第一次意识到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我看着你的视频,慢慢觉得,失败没什么大不了。
现在,我重新开始了职业学校的课程,虽然前路还是迷茫,但至少我还在走。”
林川看完后,久久无法平静。
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
即便有千万人误解,他的视频、剧本也曾真正帮助过那些与失败抗争的人。
而这种价值,是那些骂他的键盘侠无法否认的。
他突然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不是为自己洗白,而是为那些支持他的人争口气。
一个大胆的念头浮现在林川的脑海中:为什么不直接走到线下,把“懒虫日志”
的真实意义传递出去?
林川决定举办一场线下分享会,以“失败者的勇气”
为主题,邀请那些真实的废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迅速联系了团队,租下了一家小型剧院,并通过社交媒体发出公告:
“失败不是罪过,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曾因为失败感到绝望,欢迎来参加我们的分享会。
这里没有嘲笑,只有共鸣。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