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虫之光,微弱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
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而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
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
可是它们都混杂在清沌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通常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一旁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一旁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
精神不足,即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
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
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
(去掉杂念,以静制动)之说,用于观“神”
,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
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认识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认识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大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流露一点,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要由外在的情态举止,去探察其隐伏在内的精神气质,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
眼睛里有“秘密”
在人的一生中,应用得最出色的要数目光语了。
更多的时候,人的眼睛和嘴巴所说的话一样,能从眼睛中了解事物的大致面目来。
因为,眼睛乃“五官之王”
。
人要传出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眼睛传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内容。
人的精神气质,喜怒哀乐,很大程度上是由眼睛所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炯炯有神,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都是这个意思。
同时,眼睛又是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显示屏。
眼睛黑白分明,神气清爽,是健康之象;灰暗浑浊,枯涩呆滞,是不健康之象;顾盼无光,昏花恍惚,是衰弱之象。
正因为眼睛对于面孔如此的重要,所以说“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
,渊要深才清,清才美。
目也应该深,从而至清并至美,否则,便不会清,也不会美。
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
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
眼神的清浊,对于识人而言,至关重要。
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
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
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
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
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
(第6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