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谨慎交友明察秋毫看人本性-《阳谋做人要有智慧做事要有策略》

(第3页)

给朋友分等级,也可简单地分为”

可深交级“和”

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可以和他分享我们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有人来到我们家中,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

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

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我们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

如果我们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这时我们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

但当我们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对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图的。

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古人云:“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人与人当面接触的时候第一眼往往看对方的相貌,对交往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人类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是:首先是感官接受了外界事物,然后心里有了印象,接着发出声音加以评论,最后才表现为人的外表反应。

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貌知其音,再知其心气,最后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我们从以下方面可作一些参考。

(1)一个心质诚仁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貌色。

(2)一个心质诚勇的人,必定会展示出严肃庄重的貌色。

(3)一个心质诚智的人,必定会展示出明智清楚的貌色。

在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

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

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

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给他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另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

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

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

后来,后来周瑜固然发达了,真的像鲁肃想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鲁肃慧眼识人,透过周瑜的表面看到其内在潜力,确有知人之明。

古人认为、人的相貌离不开三大要素:精、气、神。

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因而中国相学理论一直将看人的神态,尤其是人的眼神,视作看相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也就是看一个人首先必须观察其精神面貌、眼神、思维反映能力。

就像古书中所说的:“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欲观其所生,于眼则得之。”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